知名建筑学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遭遇坠机事故不幸遇难专业配资门户官网,终年62岁。他在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的最后一段影像记录了他在这个地球上最大天然湿地探索“海绵地球”的情景。身穿红色T恤的背影消失在潘塔纳尔的落日余晖中,但他留下的遗产值得后继者汲取并发扬光大,持续推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汲取灵感,倡导利用自然系统实现雨洪管理、水净化与生态修复,解决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问题。这种理念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他认为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当前中国城市河流面临污染、干旱断流、洪水等问题。与其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不如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他还提出回归生态自然、强调天然质朴的“大脚美学”和“大脚革命”,批判过度人工化的“小脚主义”审美观。这一理念挑战了追求奇花异木、形式至上的传统景观设计观念,引导行业重新审视健康、可持续的美。
俞孔坚不仅是建筑思想家,更是实践者。他创办的“土人设计”已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1000多个项目,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际景观。例如,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上海后滩公园等项目展示了如何将退化或废弃的土地转化为富有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空间。这些项目不仅是技术创意的呈现,更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导。
俞孔坚的影响力超越了学术领域,直接参与国家生态政策的塑造。“海绵城市”理念在2015年被纳入国家政策,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推广实践。他提出的“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建议也被国务院采纳,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他的“反规划”理论,即优先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再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改变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模式,推动了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俞孔坚提供的规划战略不仅服务于中国,还贡献于世界。丹麦哥本哈根正实施的项目中包含了他倡导的设计原则,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则成为东南亚“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本。他的批判精神贯穿始终,对既有范式的深刻反思和不妥协的质疑态度,以及破旧立新的建设性追求,都源于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怀。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行合一”是至高境界的实践智慧。俞孔坚用一生的探索和实践诠释了这一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巴西寻求“海绵地球”的奥秘与真谛专业配资门户官网,这种身体力行的精神也是他留给人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在视频中留下的追问:“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人类还能从哪里得到生存的希望?”需要更多的人来回答。
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