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网记者 刘臣臣 聊城报道什么是谣言传播谣言传播是指明知或应当知道信息虚假,仍通过自媒体账号、社交群组、直播等渠道扩散,且可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核心特征有二:一是主观故意,如为博流量刻意转发已被澄清的虚假信息;二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如传播“食品有毒”谣言引发抢购潮、编造“救援物资被挪用”谣言破坏应急秩序谣言传播案例:一、AI技术滥用型谣言2025年3月,网民徐某某为博取流量,使用AI软件伪造“顶流明星在澳门输10亿”的图文内容,搭配“境外豪赌”“舆论海啸”等煽动性标题在社交平台传播专业配资门户官网,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专业配资门户官网,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最终徐某某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同月,厦门网民许某通过AI助手生成“厦门市某化工厂闪爆致3死3伤”的虚假文章,经警方核查为完全捏造,许某被处以行政处罚。更有甚者如上海钟某,借“海啸预警”热点用AI生成“30万居民撤离上海”的谣言,引发市民恐慌,最终被警方拘留。二、虚假人设与营销造谣某公司为推广婚恋平台,编造“90后省级机关干部相亲,年收入35-40万元”的虚假内容,虚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误导舆论;另有自媒体账号发布“80后死亡率突破5.2%”的不实数据,蓄意制造焦虑并借机推销保健品,相关造谣者均被依法处理。2025年8月,陈某为蹭热度,用AI批量生成某知名食品公司“二氧化硫残留”“霉变”等200余篇虚假负面文章,集中发布后引发品牌危机,陈某被行政拘留。三、MCN机构批量造谣江西公安机关查处一起MCN机构造谣案,负责人王某某运营842个自媒体账号,组织员工用AI工具每天批量生成4000-7000条不实信息,内容涵盖虚假政策、夸大灾情等,单日最高收入达700元,日均收益超1万元。该机构因非法经营,相关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普通网民和自媒体创作者如何预防谣言传播:普通网民要践行“三不两查”:不编造虚假信息,不转发未经核实内容,不参与谣言评论炒作;查信息来源,优先通过政府官网、主流媒体及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核验,查内容标识,对AI生成内容确认是否标注“AI生成”。发现谣言及时通过平台投诉举报入口举报,共同阻断传播链条。自媒体创作者需严守主体责任:建立“信源核验—内容审核—发布复核”全流程机制,涉险情、疫情、灾情等敏感内容必须交叉验证;严格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AI生成内容需添加显著标识;杜绝借谣言引流营销、恶意炒作行为。举报/反馈
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